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拼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等,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021年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第23課《馬說》
一、單選題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奴隸(lì) 槽櫪(cáo) 食不飽(shí)
B.祗辱于(rǔ) 盡粟(sù) 一石(shí)
C.駢死(pián) 其真無馬邪(yé) 不以千里稱也(chèn)
D.食馬者(sì) 才美不外見(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2.下列句子中對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駢死于槽櫪之間(成批地死去)
B.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并且)
D.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4.下面句子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誣一世之人
5.下面對選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馬”,方式多樣,直稱正面提及,表述嚴正;暗稱如“名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稱如“其”“之”,表意簡潔含蓄。
B.乙文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舉貸”“上詰之”“豈借才于異代乎”體現(xiàn)唐太宗的焦急與不滿,塑造出唐太宗求賢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所不同,在表達方式上,甲文偏重議論,乙文偏重記敘;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與悲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兩文都講有關(guān)人才的問題,但著眼點不同,甲文主要闡述了“天下無馬”的觀點,乙文則把關(guān)注點放在如何選拔任用人才上。
二、填空題
2.文學常識填空。
(1)韓愈,________代著名_____家、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和、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一起稱為“”。
(2)“說”是一種文體,可以,也可以,但都是為了。
三、按要求做題
1.翻譯下面的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要求默寫句子。
(1)《馬說》一文中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馬說》一文中點明了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韓愈的《馬說》深刻闡述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聯(lián)系《馬說》,結(jié)合本文,簡述王公遂不能讓所買之馬成為名馬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理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請用原文語句填空,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
(1)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問題:①千里馬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馬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guān)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文體結(jié)構(gòu):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特點:寫法靈活,講究文采,言辭華麗,跟雜文相近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
作者簡介:
韓愈 (768-824)
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在文學上, 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提倡剛健質(zhì)樸,言之有物的秦漢古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疤扑伟舜蠹抑?”(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基礎(chǔ)字詞:
祗zhǐ 槽櫪cáo lì 石dàn
駢pián 策cè 不外見xiàn
食:shí 一食或盡粟一石
sì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市級重點初中語文教師,高級教師職稱,市優(yōu)秀青年人才、優(yōu)秀教師、“教學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