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教版 > 初二 > 語文 > 下學(xué)期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8課《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

    點贊 收藏 評價 測速
    課堂提問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時間伯伯,

    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

    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

    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    ?/font>
                 ——高士其《時間伯伯》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

    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蹤跡,用鐘表、用日歷……但是,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xiàn)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

    然而,時間仍然被記下來了。在大自然中保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躺在山野里的巖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jìn)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zhì)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長;這里在建設(shè),那里在破壞。就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巖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xù)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

    真的有“海姑石爛”的時候。

    到過山里的人都看見過,在那懸崖絕壁下面,往往堆積著一大攤碎石塊。碎石是從哪里來的呢?還不是從那些山崖上崩落下來的!再仔細(xì)瞧瞧,還會發(fā)現(xiàn)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經(jīng)有了裂縫。

    不要認(rèn)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yán)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fēng)吹著它,雨打著它……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zhì)。水流和風(fēng)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fēng)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zhuǎn)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jìn)入巖石內(nèi)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雨水落到河湖里,滲入到地下,都對巖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jié)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創(chuàng)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

    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nèi)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zhì)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xì)微的沙礫、泥土??耧L(fēng)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yuǎn),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yuǎn)的地方。它們被風(fēng)吹向高空,被水帶入大海。蒙古高原發(fā)生了風(fēng)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著撣去身上的塵土。黃河中下游河水變得渾濁,誰都知道這是西北黃土高原被破壞的結(jié)果。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積下來的結(jié)果。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泥沙越積越厚。堆得厚了,對下層泥沙的壓力也逐漸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壓出了許多,顆粒與顆粒之間壓得很緊,甚至可以有分子間的引力。在受到重壓的時候,有一些物質(zhì)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膠結(jié)得更緊密了。

    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jié),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話,那么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著的。

    當(dāng)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傾斜的話,那么沉淀物堆積的面也就隨著傾斜。在湖邊、海邊形成的巖石就常常是這樣的。

    巖石生成以后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樣子。由于地殼的運動,原來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層與層之間的順序還不致打亂,根據(jù)這些我們?nèi)匀豢梢灾肋^去的年月。

    巖石保存了遠(yuǎn)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有一種很粗糙的石頭,叫做“礫巖”。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dāng)時陸地的邊緣,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蚝母采w著的巖層,它里面的物質(zhì)顆粒卻逐漸變細(xì)了,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

    “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的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dāng)時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里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里有冰河經(jīng)過。

    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尸體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緊包裹住,沒有毀滅消失,而讓別的礦物質(zhì)填充了它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內(nèi)部的構(gòu)造。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尸體竟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rèn)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離開現(xiàn)在大約六億多年前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紀(jì)”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而潮濕的,這是叫做“石炭紀(jì)”的時代的特征。還有一些“象”和“犀?!倍奸L上了長長的毛,這準(zhǔn)是天氣冷了,說明了“第四紀(jì)”冰河時期的來臨。

    自然界某些轉(zhuǎn)眼就消逝的活動,在石頭上也留下了痕跡。如雨打沙灘的遺跡,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動物走過的腳印和天旱時候泥土龜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給我們保留了多好的記錄。實際上,地球上的記錄比這篇文章所介紹的還要豐富得多,這里不過是拉開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當(dāng)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rèn)識甲骨文、鐘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后,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例如?/font>“寒武紀(jì)”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nèi)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jì)”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


    2021年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第8課《時間的腳印》

    一、單選題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楔形       猶豫
    B.絕璧       沖刷
    C.緩慢       摩損
    D.溝壑       虎珀

    2.結(jié)合語境,句中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真的有“??菔癄€”的時候。(直到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這里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yuǎn)不變。)
    B.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zhì)。(通過化學(xué)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
    C.黃河中下游河水變得渾濁。(含有雜質(zhì),不清潔、不新鮮。)
    D.古代動物走過的腳印和天旱時候泥土龜裂的形象。(這里指裂開許多縫子。)

    二、填空題

    1.給加粗的字注音。
    )    低)    蝕()    山

    2.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

      ()(

    3.辨字組詞。
    蝕()     礫()    溝()   烘(
    濁()     爍()    鉤()   洪(

    三、課內(nèi)閱讀

            有一種很粗糙的石頭,叫作“礫巖”。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dāng)時陸地的邊緣,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邊留下了??墒?,有時候,在粗糙的巖石上覆蓋著的巖層,它里面的物質(zhì)顆粒卻逐漸變細(xì)了,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
            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的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dāng)時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里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里有冰河經(jīng)過。
    1.“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一句說明了什么?
                                                 
    3.上面選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有(此題為多選題)(       )。
    A.下定義    B.舉例子     C.分類別     D.作比較     E.打比方
    4.上面選文最后一段中的“很可能”能否刪掉?為什么?
                                                 
    5.上文中“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一句,為什么要強(qiáng)調(diào)石頭是“死”的?

                                                 

    作者簡介: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xué)地質(zhì)系學(xué)習(xí),1951年到北京市團(tuán)委機(jī)關(guān)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zhì)學(xué)院,歷任教務(wù)處科長、副處長,學(xué)報副主編、編審,地質(zhì)學(xué)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jié)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主要從事自然科學(xué)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參與主編了《科普創(chuàng)作》、《科技寫作》、《科普創(chuàng)作概論》和《黃河文化》。編輯出版了《中華文化縱橫談》。

    重點字詞

    腐蝕shí       砂輪shā      渾濁hún       掃帚sào zhou    

    刨刮bào       沙礫lì      撣dǎn         山麓lù      

    溝壑hè        地殼qiào     粗糙cāo       覆蓋fù      

    琥珀hǔpò      龜裂jūn      鐘鼎文dǐng    楔形文字xiē

    “時間的腳印”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有何作用?

    指的是巖石,因為巖石能夠記錄時間。標(biāo)題巧用擬人手法,使標(biāo)題醒目,吸引讀者,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

    思考問題:

    1.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 

    2.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3.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rèn)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4.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意義?

    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 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5—21段) 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段) 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段) 介紹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增長知識、找尋寶藏、造福人類。 


    劉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市級重點中學(xué)語文語教師,市級骨干教師、優(yōu)秀教師,市語文教學(xué)改革科研組負(fù)責(zé)人。

    評論3

    點此登錄 后即可暢所欲言

    [四川省] 棒棒噠,不錯,

    tz184775

    2020-03-12 08:54:57

    不錯

    187****7387

    2020-03-11 09:05:09

    Good

    182****8002

    2020-03-10 09: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