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021年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3課《唐詩五首》
一、單選題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徙倚欲何依(徘徊) 山山唯落暉(落日的余光)
B.東皋薄暮望(稀薄) 晴川歷歷漢陽樹(分明的樣子)
C. 芳草萋萋鸚鵡洲(草木茂盛的樣子)
幾處早鶯爭暖樹(向陽的樹)
D. 亂花漸欲迷人眼(五顏六色的花)
征蓬出漢塞(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于比喻遠行之人)
2.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野望》這首五言律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
B.《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寫景名句,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隨”字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叭搿弊謩t力透紙背,寫出了長江的氣勢。
C.《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虛寫的手法描述了作者心中的美景。
D.《渡荊門送別》是五言律詩,既蘊含了詩人對前程的展望,也有他對故鄉(xiāng)的深情眷戀。
3.下列詩句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A.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B.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C.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下面對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以簡練的筆墨寫此次出使的經(jīng)歷:詩人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去慰問邊境將士。
B.頷聯(lián)寫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內(nèi)心的激動和興奮之情。
C.尾聯(lián)寫作者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guān)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D.這首詩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實為邊塞詩之名作。
二、填空題
1.李白《渡荊門送別》中化靜為動,表現(xiàn)雄渾開闊意境的詩句是:,。表現(xiàn)了奇特大膽的想象的詩句是:,。借故鄉(xiāng)之水,表達對故鄉(xiāng)思念之情的詩句是:,。
三、按要求做題
1.閱讀《渡荊門送別》,請描繪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句詩的景象。(100字以內(nèi))

作者簡介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黃鶴樓》。
有關(guān)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
理解詩意
首聯(liá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fā)聯(lián)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黃鶴過此,如今人去樓空,令人惆悵。借傳說落筆,感嘆物是人非。為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fù)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樣能騎上黃鶴,騰云駕霧,即刻回故鄉(xiāng)。承上聯(lián)進一步寫歲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襯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描繪了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茂盛。
眼前的風(fēng)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覺得“人是家鄉(xiāng)好,月是故鄉(xiāng)明”自己家鄉(xiāng)此時比這更美,為下文的抒情做了鋪墊。
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里能望到故鄉(xiāng)?只覺得眼前的漢水滾滾,煙波浩渺,使人更生思鄉(xiāng)之愁。本句借景抒情,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愁思,抒發(fā)漂泊思鄉(xiāng)之情。
理解“鄉(xiāng)關(guān)”和“煙波江上”。
詩人這憂愁又僅僅只是鄉(xiāng)愁嗎?
崔顥(約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極為失意。
唐朝開科取士,每年也不過一二十人,當(dāng)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的時候中了進士,他寫了這樣一句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顥呢,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本以為是前程錦繡了,實際卻是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暮色漸濃,看著眼前滔滔東去的長江,看著煙靄籠罩的鸚鵡洲,想著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這些年四處奔波的艱辛,想著自己多年未歸的故鄉(xiāng),崔顥的滿懷愁緒頓時化作五十六個字噴涌而出。
崔顥的這首詩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卻將黃鶴樓的來歷、登臨黃鶴樓所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稱為唐朝七言律詩的第一作品。這也難怪當(dāng)年李白見了之后會擱筆而去呢!
主題探討
全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見到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進而引發(fā)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感嘆。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從教28年,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市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科研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