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教版 > 初二 > 歷史 > 下學期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十六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點贊 收藏 評價 測速
    課堂提問

    教學目標

    1.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

    2. 通過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形成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過程和新中國對世界外交所作的貢獻。

    3.使學生認識新中國在國際上自主形象的確立,是經(jīng)過了與國際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進行堅決斗爭的結(jié)果,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氣度。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澤東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導下取得了哪些偉大的外交成就?

    外交成就一:1949年10月2日,中國和蘇聯(lián)建交。蘇聯(lián)是第一個承認并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外交成就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首次提出的時間:1953底

    2、人物:周恩來

    3、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與尼赫魯、吳努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準則。

    4、歷史意義

    對中國: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②成為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

    對世界:影響深遠,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外交成就三:萬隆會議之“求同存異”

    時間:1955年

    性質(zhì)(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地點:印度尼西亞萬?。▉喎菄遥?

    中國代表:周恩來

    提出方針:求同存異

    意義:1、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團結(jié)與合作。

    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jié)一致,保衛(wèi)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 萬隆精神”

    評論5

    點此登錄 后即可暢所欲言

    挺好的

    tz269253

    2021-06-02 21:21:12

    [河南省濮陽市] 講得非常精彩

    159****0845

    2020-03-31 16:11:54

    [河北省滄州市] 講得非常精彩

    131****4568

    2020-02-07 16:27:47

    [陜西省] 這個老師講得太好了

    180****6006

    2019-06-22 11:27:50

    [山西省晉城市] 好

    凡胎

    2019-04-16 13:02:19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說明 幫助中心 在線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