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教版 > 高中 > 歷史 > 必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

    點贊 收藏 評價 測速
    課堂提問

    課程內容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
    1、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
    經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
    政治:社會大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
    思想文化: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份自由的思想家,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根本原因:社會大變革。
    2、代表人物
    儒家:孔、孟、茍
    道家:老、莊
    法家:韓非子
    墨家:墨子
    兵家:孫臏
    3、影響:“百家爭鳴”是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歷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一)、仁者的叮嚀
    (1)走進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我讀《論語》:
    仁:(1)含義:“仁者愛人”;(2)途徑:“忠恕”之道(3)治國:“為政以德”
    禮:等級制度
    鬼神觀:態(tài)度敬而遠之
    (3)萬世師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
    (1)主要思想:
    a、仁政學說——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要求統(tǒng)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
    仁政學說——民本
    評價: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中國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封建統(tǒng)治者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b、人性本善——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孟子認為人性有“四端”?!叭柿x禮智根于心”
    c、“養(yǎng)浩然之氣”(重義輕利)
    (2)影響:
    a、孟子學說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b、《孟子》一書被當做經典。南宋北熹將其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
    c、孟子為尊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先秦思想的總結者
    (1)主要思想:尊重客觀規(guī)律,并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樸素的唯物主義)
    (2)“性惡論”,認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3)政治:禮法并施
    孟子、荀子的思想異同


    三、道家和法家
    初識老子: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東方智慧:道是萬物之本、無為而治
    (一)莊子:
    1、主要思想
    (1)“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2)逍遙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3)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4)文學、美學成就
    2、莊子的思想體系與評價
    “齊物”的觀點充分反映了沒落貴族失去探究客觀真理的信心。
    “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反映了沒落的貴族悲觀失望的精神狀態(tài)。
    這些思想在古代社會總的來說起了不良影響。


    (二)韓非子的思想
    1、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法”是指官府的法律,它好比馬籠頭,是起規(guī)范作用的;
    “術”是指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駕馭馬的方法,也就是權書
    “勢”是指國家政權來說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須以掌握權勢為前提,它好比馬鞭,是具有懲罰作用的權威。
    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開的,是約束公眾的;術是統(tǒng)治者個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勢是法和術的基礎,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實權,有了巨大的權勢,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權術。
    2、反對儒家“以古非今”的歷史觀,認為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主張變法革新。
    3、韓非思想的影響
    韓非的思想適應建立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后的1000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相互為表,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戰(zhàn)國——秦   法家思想備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體制
    (2)適應當時社會革命和國家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
    (3)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家學派組織嚴密:成員成為墨者,領導人成為巨子,是俠客的淵源。
    2、墨子的思想
    (1)主張“兼愛”、“非攻”
    (2)主張“尚賢”
    (3)承認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學思想
    (4)提倡“尚力”、“節(jié)用”、“節(jié)葬”
    3、墨子思想的影響
    戰(zhàn)國時,一度成為顯學,戰(zhàn)過后,不再受人們重視。
    墨子的思想為什么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呢?
    長期戰(zhàn)亂,人民渴望和平;生產力的發(fā)展,大量小生產者生產,墨家學派思想能夠在小生產者群體中產生共鳴,在當時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
    后來為什么不受重視?
    戰(zhàn)國以后統(tǒng)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手工業(yè)受限制。

    (四)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對后世文學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準則(禮)。
    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
    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張用法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
    (六)如何遏制上課講話的行為
    儒家:這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
    法家:這是違紀行為,主張嚴格懲罰。
    道家:這是無意識的,主張順應自然,等學生自我覺悟。

     

    評論1

    點此登錄 后即可暢所欲言

    [廣東省深圳市] 好 、、、、、、、、、、、、、、、、、、、、、、、、、、、、、、、、、、、、、、、

    wwe186766

    2016-07-10 18:07:42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說明 幫助中心 在線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