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貫中,明朝小說家,生于元末明初(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隋唐演義》據(jù)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相關(guān)人物
諸葛亮 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jù)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tǒng)治者的支持,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quán)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魯肅: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yuǎn)”,“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quán),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fā)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后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quán)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quán)召回周瑜,共商戰(zhàn)守大計。赤壁戰(zhàn)后,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quán)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fā)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zhàn)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詞語
周瑜 妒忌 推卻 遲延 都督
懲罰 調(diào)度 曹操 探聽 私自
支援 吶喊 水寨 弓弩 丞相
擂鼓 軍令狀 心甘情愿
青布幔子 自有妙用 神機妙算
多音字
都:dū都市 首都; dōu都是 都要
假:jiǎ真假 假貨 ;jià假期 暑假
詞語解釋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推卻:拒絕;推辭。
委托:請人或機構(gòu)等代辦。
軍令狀:接受軍令的保證書。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懲罰:處罰。
遲延:拖延。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果然: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疑惑:本課指心里不明白
調(diào)度:管理并安排。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虛實:虛和實,泛指實際情況。
弓弩:弩弓,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長嘆:深深的嘆息。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yù)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課文結(jié)構(gòu)
第一段(1—2自然段)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wù)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任務(wù)并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zhǔn)備。
第三段(6—9自然段)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小結(jié):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分段。